三亿体育官方App平台“ 预制菜百强榜”引争议到底什么是预制菜?万物皆可预制菜?近日,艾媒咨询发布了《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》,有不少品牌“出乎意料”的出现在了榜单里,引发了业内热议。
随着预制菜概念的持续升温,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预制菜行业未来发展,纷纷跨界挤进这条大热的赛道,大家对于“预制菜”的认知也不断被刷新,甚至有网友调侃“万物皆可预制菜”。
一份名为《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》的榜单在朋友圈流传。这个由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起的评选,吸引了超百家企业角逐,获得数十万网友的关注与投票。
据艾媒咨询官方介绍,此榜单采用iiMeval大数据评价模型计算赋值,通过企业综合实力、线上电商平台销售、全网媒体传播态势、用户口碑调研、专业分析师团队评价指标等综合评选而出。
上榜的品牌有安井、正大、思念、知味观、大希地、谷言、味知香、小龙坎等。其中,安井(89.39)、正大(87.28)、国联水产(86.96)分列榜单前三名。
令人意外的是,以生产罐头类食品为主的梅林和休闲卤味的周黑鸭居然排到了第4和第5,罐头和卤味属于即食食品,勉强可划入预制菜。
但是,休闲食品的几大头部品牌百草味、良品铺子和三只松鼠分别排在第15名、第27名和第35名。休闲食品不是快消零售吗?什么时侯属于预制菜了?
有网友调侃:“这份榜单也太乱太杂了。”“现在越来越分不清什么是预制菜了,感觉万物皆可预制菜。”
这两年,随着资本的助推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家消费习惯的改变,预制菜被推上了风口,热度越来越高,但其实预制菜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。
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,美国就已经出现了预制菜,1940s-1950s,美国预制菜销量复合增速达到35%以上。随即在的台北、高雄流行,被商家称为妈妈餐、住家便当。
在中国,由于中餐口味的多样性和冷链运输条件的限制,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肯德基、麦当劳等快餐店进入中国市场,国内才开始出现预制菜。
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,但相关配套条件不成熟,行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。近年来随着冷链技术快速发展,预制菜行业配送障碍逐渐消除。
在中国基于规模化、工业化、标准化的菜肴生产方式对家庭、餐馆的全流程烹饪方式正呈现出极大的替代性。这种方式所生产的菜肴即是预制菜。
目前国内普遍认可的预制菜概念是指以农、畜、禽、水产品为原料,配以各种辅料,经预加工(如:分切、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调味)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。
关注预制菜产业的朋友都了解,预制菜大致可分为四个类目的产品:即食、即热、即烹、即配食品。其中即食食品开封可直接食用,即配食品则需要自行配菜、调味、烹饪。
C端消费者喜爱开袋即食和简单复热的即热食品(餐厅和食品厂的成品),而B端餐饮商家更需要即烹和即配的预制菜(把央厨生产的部分纳入进来了)。
但事实上,由于预制菜的产品界限比较模糊,越来越多的品类被归入预制菜领域,无论是相关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很难真正说清楚到底什么是预制菜。
从整个产业链来看,“原材料—初加工/深加工—分销/直销—酒店、餐馆”在这条自然生长 (各环节内都是高度竞争) 几十年才沉淀下来的链条 (即价值分配链) 中,定价权往往掌握在酒店、餐馆上。
大型酒店、餐馆往往会培育自己的预制菜供应环节,所以外销式的B端预制菜公司会面临更充分的竞争环境,这都不太可能使他们从行业中脱颖而出。
而在批发和零售类中,C端预制菜公司由于直面消费者,所以定价权往往掌握在自己手中,利润空间要远大于B端预制菜公司。毫无疑问,最终B端预制菜公司都会进入到C端领域。
在餐饮类中,预制菜公司主要从事的是供应链的角色,通过中央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的方式加工生产半成品菜肴供酒店餐馆销售。
尽管,整体餐饮行业近十年来在供需两端都发生显著且深刻的变化(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了餐饮业的新营销渠道和数字化供应链技术),但餐饮业仍然是非常传统的行业,其基本盘大致与社零总额挂钩,没有明显的增量,所以在总体规模上不存在太多的想象空间。
总的来看,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较低,行业高度分散,目前未出现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单品,以及全国性龙头企业,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品牌跨界加入,呈现一片“混战”的形势。
2011-2020年,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呈上升趋势,2020年受疫情影响家庭预制菜消费量出现井喷,新注册1.25万家企业,同比增长9%,行业增长9.64%,规模达到2422亿元。据天眼查显示,目前我国已有7.2万家预制菜企业。
餐饮企业如海底捞、西贝、眉州东坡等头部连锁品牌,首先挖掘预制菜的零售化潜力,纷纷推出对应产品,特别是西贝功夫菜更是全力转型。
传统食品企业纷纷把预制菜当成新的发力点,利用自己原有优势抢占预制菜市场。A股上市公司安井食品在去年推出针对C端的冻品先生后,于近日又推出快手菜,将速冻经验中的冷柜投放运用到预制菜中;
作为国内最大的水产企业,2020年亏了2.69亿的国联水产,在高毛利的水产品预制菜业务推动下,去年前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。
部分急于自救的生鲜电商们,更是将预制菜看作“破局之道”。盒马和永辉超市已推出自有品牌“辉妈到家”,正式进军快手菜赛道;
叮咚买菜将预制菜品作为2021年重要品类后,最新财报数据亮眼:2021年营收增超七成,四季度亏损收窄,预制菜也占到整个GMV的14.9%。
珍味小梅园、麦子妈、锅圈食汇、寻味狮......更多以中式预制菜为风口的新品牌被资本所关注。
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C端市场的不断培育和资本的助推,未来几年预制菜行业还将迎来持续增长,但想要消费者广泛接受,一是收入提升、二要观念转变、三需产品做精,这几个方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随着新玩家的不断加入,行业间的内卷会越来越严重。当然,在培养第二增长曲线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本身的主业。
企业想要做好预制菜,不能仅仅想着“蹭一时热度”,从消费者需求切入,打造差异化产品,提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。
预制菜未来线万亿市场规模,且能在未来6-7年保持平均均20%增速?预制君认为这样的预测太过于乐观:
一方面,C、B两端预制菜规模实质是潜在竞争关系,毕竟“人口数、一日三餐”都是稳定基数,两者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;
另一方面,因为疫情带来的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将会有多少转化为消费习惯,现在看还言之过早。
消费品最为核心的增长逻辑无非两点,一是高品质,二是低价格。所以当五类预制菜公司涌入C端赛道后,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将主要围绕这两点进行角逐。
在品质方面, 原材料类的公司天然具备更高的品控能力 ,因为决定预制菜品质的关键就在于原材料的选取上,像酸菜鱼、水煮鱼、东坡肉等菜品,原料的扎实程度直接与消费者的口感挂钩三亿体育官方App下载。
而高品质的另一方面也在于菜品的复杂程度,像福建菜系中的佛跳墙 (目前C端预制菜的爆品) ,里面不仅包含了多种海产品和辅料,而且食材处理手法和制作工序都很复杂精细,这类高客单价难制作的单品也是高品质的象征,相对而言,这方面还是有利于原材料类的公司进入。
事实上, 在大众消费领域,预制菜品更多的服务于消费者“省时省事”的日常用餐需求,所以主流的菜品可能更集中在主流单品上(例如酸菜鱼、毛血旺、笋烧肉、东坡肉/红烧肉、小炒肉、日照鸡/白切鸡等),价格因素将直接挂钩终端市场规模 ,这将导致各类公司的充分竞争,优胜者往往具备同行业更宽泛的利润边界。
最后,其实还有一个不太利于预制菜行业的因素,那就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虽然短时间内会有变化,但核心追求还是最佳的口味口感 ,毕竟是“民以食为天”。
这也表明,预制菜市场不会出现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跑马圈地现象,因为在“吃”上用户是根本圈不住的。